不到一年,随迁子女公办就读率从58.7%跃升至90%以上——义乌:来了有书读,还要读好书
- 义乌市教育局
- 2023-11-20 12:05
- 阅读 266
近日,《浙江教育报》以《不到一年,随迁子女公办就读率从58.7%跃升至90%以上——义乌:来了有书读,还要读好书》为题,头版头条详细报道了我市推进随迁子女公办就读,助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经验做法。
[报道原文]
每到开学,经发大道就特别容易堵车。在这条全长约3公里的路上,分布着6所民办随迁子女学校。其中投资最多、规模最大、学生数量最多的是枫华学校(原金鹰学校),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。该校还在2018年获评浙江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。
市委书记“包干”,政策精准攻坚
今年教师节前,金华市委常委、义乌市委书记王健再次来到枫华学校。
义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“提高随迁子女公办就读率”工作,成立工作领导小组、工作专班,市委书记、市长任双组长,实施“一校一市领导”包干推进,王健包干的学校正是枫华学校。
其实,如果单纯追求完成66.2%这个任务指标,也有捷径可走。但是,考虑到全市随迁子女学校布局和教育普惠发展的长远性,市教育局决定自我加压、攻坚克难,实施“随迁子女学校转型发展”工程,一次性引导全市28所民办随迁子女学校退出或转公办学。其中转公办学24所,退出4所,涉及教师1114名、学生25226人。
选择哪些学校进入“随迁子女学校转型发展”工程,是考验的第一关。经过多方调研、综合研判,义乌将用地类型作为统一标尺,所有使用非教育用地建设的民办随迁子女学校都要进入转型名单。
“民办转公办是一项复杂工程,需要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。”王健的话掷地有声。今年,义乌市财政保障专项经费约3.1亿元,用于随迁子女学校委托管理、生均公用、办学考核奖励等,建立“一镇一专班”“一校一方案”等“八个一”机制,市领导带头到一线调研,听取民办学校举办者、教师和家长等的诉求,梳理出整改清单,倒排工作计划,化解堵点难点问题。
“转公办以后,原先学校教师怎么办?”许多民办学校举办者最关心这个问题。对此,义乌市政府在委托管理的合同中明确:委托管理费的80%用于发放教师工资,学校转为公办后,教师工资不低于原工资。新学期开始前,新转公的24所随迁子女学校的教师签约率均超过96%。
今年,56岁的马惠潮有了一个新身份——枫华学校的书记、校长。据了解,义乌市编办统筹增加75名教师编制,支持转公学校教师队伍建设。市教育局派出管理骨干团队进驻学校,包括有着近20年校长经验的马惠潮、省特级教师臧学华等,这无疑为转公办学的随迁子女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。
公办起步,向优而行
“客人是条龙,不来就要穷。”这是许多义乌人从小听到大的一句顺口溜。义乌这块土地孕育的开放和包容品质,在教育普惠发展方面也一以贯之。对于随迁子女在义乌接受教育,“有书读”只是第一步,“读好书”才是长远目标。
提升随迁子女学校的办学质量,是每年省两会期间义乌的代表和委员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。事关人民群众的满意度,这项工作也一直摆在义乌市教育局的重点工作清单中,从引导落实“退二进三”政策扶持项目,到写进《义乌市教育事业改革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》,一步一个脚印有序推进。
在佛堂镇第三小学的秋季运动会上,学生们发现了几张陌生面孔,他们是来自新成小学的学生。两所学校相距3公里,新成小学位于一条村道的尽头处,一幢4层的教学楼、一排平房、一块操场、17名教师和332名学生构成了这所学校的全部。
教师胡倍兰来自江西,5年前她来到新成小学任教,说起今年的变化,胡倍兰神情激动:“我终于有‘师傅’了!”佛堂镇第三小学派出骨干教师与新成小学的教师“一对二”结对帮扶,定期听课评课。此外,还派出信息、体育两个科目的骨干教师常驻新成小学,从无到有,帮助其搭建完善的课程体系,传授规范的教学方式,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。
像新成小学这样办学条件相对较差、规模相对较小的随迁子女学校,义乌共有7所。为此,市教育局选派一批优质学校进行结对,开展集团化办学,通过派驻教师、集体备课等方式助推学校发展。
“学校转公办后,不仅省了学费,还能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,一些原本打算送孩子回老家上学的家长,也打消了念头。”新成小学校长宋荣罡谈到这一年来最大的变化。
发布评论
还能输入 140字
用户评论